欽廉故鄉
欽廉,欽州、廉州也。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也,乃欽順之義。唐貞觀八年(634),改越州為廉州,以廉山得名之,即廉節之義。宋代置“欽廉溪峒都巡檢使”(首現“欽廉”地名),欽州管治七峒地方和陸境戍邊事宜,廉州防備安南進出海道事宜。欽廉,南珠之鄉,僻在百粵,西接交趾,去中原萬里,郡南皆大洋,欽州坐其頂而稱“天涯”、廉州居其折故曰“海角”,宋代士大夫譽之為“天涯海角”,並建天涯亭、海角亭紀念。欽廉全境以羅陽山分為欽州灣、廉州灣流域,形成對內閉塞、對外開放的“M”型地理格局。
明清時期,廣東布政使司廉州府、廣東省廉州府轄二縣一散州(合浦縣、靈山縣和欽州),府治合浦縣城。明宣德三年(1428),廢交趾布政使司,欽州四峒(澌凜、羅浮、古森、葛原)叛附安南。嘉靖十九年(1540),安南歸欽州四峒侵地。明末清初,越南海寧地區屬廣東欽州時羅都。清末,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臺條約》開放合浦縣之北海為通商口岸。光緒十三年(1887),久隸越南廣安省海甯府萬甯州之江平、黃竹、白龍尾歸廣東欽州,其餘州縣劃入越南。光緒十四年(1888),升欽州為省直隸州,析靈山縣林墟司隸之,又析州屬防城、如昔二司置防城縣來屬。欽州轄防城縣,廉州府轄合浦縣、靈山縣,隸高廉欽道,道治廉州。光緒二十年(1894),雷州府遂溪縣潿洲島劃歸合浦縣。光緒三十一年(1905),欽州、廉州府改隸廉欽道,道治遷欽州。光緒三十二年(1906),廉欽道更名欽廉兵備道。宣統三年(1911),辛亥光復,革命黨人將欽廉兵備道更名欽廉軍政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改欽州直隸州為欽縣、廢廉州府留合浦縣。民國三年(1914),欽廉軍政府更名欽廉道,道治欽縣,轄欽縣、合浦、靈山、防城四縣(俗稱“欽廉四屬”)。民國九年(1920),裁撤欽廉道,欽廉四屬直隸廣東省政府,曆為南路地區的一部分。民國十四年(1925),以合浦縣北海鎮設北海市政籌備處。民國十九年(1930),裁撤北海市政籌備處。民國二十三年(1934),設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合浦,轄合浦、欽縣、靈山、防城和遂溪、海康、徐聞七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廣州灣回歸,第八行政督察區增轄湛江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合浦,轄合浦、欽縣、靈山、防城四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欽廉四屬隸廣東省南路專區(專署駐湛江市)。1950年8月30日,設欽廉專區,專署駐北海市,轄合浦、欽縣、靈山、防城四縣。1951年3月,欽廉專區改稱欽州專區,連同北海市“委託”廣西省領導,專署遷欽州鎮。1952年3月8日,欽州專區正式劃入廣西省,其後,並欽縣那陳、靈山那樓等地入邕寧縣,析合浦縣北部為浦北縣,以博白縣官垌地方入浦北縣,容縣專區博白縣劃入欽州專區(未實際管轄)。1953年,欽州專署遷合浦縣廉州鎮。1955年7月1日,欽州專區的合浦縣、欽縣、靈山縣、防城縣、浦北縣及北海市劃歸廣東省,博白縣劃回廣西省容縣專區。1956年2月,欽州專區更名合浦專區。1959年,撤銷合浦專區併入湛江專區,撤銷北海市、浦北縣並回合浦縣,撤銷防城縣併入東興各族自治縣。1963年,撤銷欽縣,改設欽州僮族自治縣。1964年,恢復北海市。1965年6月26日,廣東省湛江專區的合浦縣、靈山縣、欽州僮族自治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和北海市劃入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欽州僮族自治縣、改設欽州縣,恢復欽州專區、專署駐欽州縣,複置浦北縣,南寧專區的上思縣劃入欽州專區,北海市由欽州專區代管。1971年,欽州專區更名欽州地區,公署駐欽州縣,轄北海市及欽州、合浦、浦北、靈山、上思五縣和東興各族自治縣。1978年,東興各族自治縣更名防城各族自治縣。1983年,北海市升為地級市,欽州縣撤縣設市。1987年,合浦縣劃歸北海市。1993年,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設立地級防城港市,上思縣劃歸防城港市。1994年,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升地級市,轄靈山縣、浦北縣至今。
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置的“欽廉兵備道”、“欽廉軍政府”、“欽廉道”、“欽廉專區”,雖然建置時間短,但是對後世影響深遠,每遇緊要的更替變革之際,欽廉首當其衝。欽廉人承受了從“要改變”到“被改變”的使命,在這個族群裡,沒有一成不變的人和事,自強自立才能永生。歷史反復證明,欽廉分則弱、合則強,其地緣、血緣、親緣、文緣自古自成一脈,欽離不開廉、廉離不開欽,欽廉家鄉,是同呼吸、共命運的本體、根源。
欽廉族群
近現代史上,劉永福的黑旗軍、馮子材的萃軍,鄧本殷、申葆藩的“八屬聯軍”,粵軍黃明堂部、蘇慎初部、林俊廷部、李易標部,陳銘樞的十九路軍、陳濟棠的第一集團軍、香翰屏的閩粵贛邊防軍,黃亞生的北越海甯農軍、南越第五師團,阮樂化的南越海燕特種部隊,均系以欽廉子弟兵為主的部隊,他們在抗法戰爭、辛亥革命、粵桂戰爭、抗日戰爭和生存之戰中打出了“欽廉人”的威名和自豪,並以軍主政其地,對廣東、廣西、海南和越南的影響頗大。清末由劉永福等先賢在省城廣州發起的“廣東欽廉會館”,這是全省五大本土會館之一,作為1920年代反對桂系分裂粵土、謀割欽廉的大本營,欽廉留省軍政要員、各界代表據此發動欽廉四屬政府、團體、公民集體嚴厲聲討,在極度憤慨的驅桂運動中形成了以“欽廉”為強烈認同的族群。
欽廉族群,即欽廉人,是以漢族廣府民系、客家民系、福建民系為主體和其他民系、民族組成的地域性族群,跨省跨國跨洲的流動性族群,以明清廣東省廉州府為先祖的遷入地、落籍地和世居地,以清末廣東省欽州直隸州、廉州府轄境為近現代中國籍貫地,視欽廉四屬(欽縣、合浦、靈山、防城)為其祖籍地、遷出地和發祥地,且來源於南雄珠璣巷、福建珠市街和本土下四府的後裔。欽廉人主要分佈在中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河口等大陸地區和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及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法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總人數1000萬以上,有其清晰的族群遷徙路線、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欽廉人的祖先,一是漢唐時期的留民,二是兩宋時期的移民,三是明清時期的新民及清末移民。
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十萬滅南越國,置合浦郡、合浦縣,開闢海上絲綢之路,遣使對外交流和貿易,王莽時期中原貴族“漢徙合浦”,東漢樓船將軍路博德、伏波將軍馬援舊部禤純旺、黃萬定留守戍邊,南朝越州刺史陳伯紹置郡威服,隋唐寧氏家族世襲欽廉,唐代宰相姜公輔響譽中越等等,至此,中央朝廷經營欽廉地區已有千年之久,漢越交融,漢族留民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對地方王化作出貢獻,並使越南穩定為中國之固有領土。北宋開寶元年(968),越南脫離中國,欽廉成為宋朝對越前線。宋越熙寧戰爭時期,欽廉二州被交趾兵屠城、殺十萬人,鄉民逃散。此後,廉州、欽州治所南遷今址,始建廉州北宋土城、欽州南宋土城,欽廉復興,漢人移居,形成“四民”。《宋圖經》稱廉州俗有四民:“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一曰東人,雜居鄉村,解閩語,業耕種;一曰俚人,泳居遠村,不解漢語,惟耕懇為業;一曰蜑戶,舟居穴處,亦能漢音,以采深為生。”可見,到了南宋,欽廉族群以“客戶、東人、俚人、蜑戶”組成,即漢族的廣府人、福建人(即射耕人,為客家先民)、疍家人和少數民族的“俚人”。欽州也有射耕人、俚人、蜑人,還有土人(壯族先民駱越)和少量的北人(西北流民)。蒙古入主中原,從福建來的客家人,成為欽廉族群的新成員。
明清時期的新民,即是客家人。客家源于兩宋粵閩贛邊區之潮州、汀州、贛州。客家來廉,始于南宋,集中在明,延至清末,由於他們的進入,改變了欽廉漢族“四民”結構。在明朝中期,客家人主要是因“韓雍平瑤”而來廉州府。
明宣德至萬歷朝,因廣西總兵大肆殘殺瑤人,導致大藤峽瑤人流入廣東肇、高、雷、廉四府與廣西犬牙交錯之山地,據羅旁山,造成“瑤亂”廣東,並對廉州府影響巨大。據史載:“景泰二年夏四月,山猺寇廉州府。六月,賊陷欽州。三年,賊掠石康。天順三年秋八月,流賊寇靈山縣。五年,蠻賊流劫廉州府。六年春二月,流賊寇石康,知縣羅紳父子戰死。冬十二月,賊陷永安城,廣西龍山賊寇靈山。七年十一月,廣西流賊入廣東界,劫擄廉州、高州、雷州等處吏民財畜並圍困城池。成化元年秋八月乙卯,大藤賊分寇陷廉州,僉都禦史韓雍遣將削平之。十六年,僉事林錦征八寨諸賊。嘉靖十年冬十二月,賊劫靈山縣庫。萬曆八年,賊党覃雲明就擒,地方賴是以安。”成化八年(1472),石康縣被廢,省入合浦縣,順塔、羅公祠等遺跡,即是“瑤亂”廣東的歷史見證。
成化元年(1465)四月,皇帝命令都察院左僉都禦史、贊理軍務韓雍(欽廉族譜的“韓都堂”),“往征兩廣蠻賊”。韓都堂實行“秋調法”以制瑤亂,這是在秋收後徵調軍民人等加強水陸的巡邏與防範,水路從廣東肇慶府到瀧水(今羅定)、羅旁(今郁南)各處水道河口,陸路延至廣東欽州、廉州(今合浦)、高州、茂名、石城(今廉江)和廣西懷集、郁林(今玉林)等地,所有交通路口及瑤人出入要道均嚴加防守,使瑤人外出劫掠無所收穫。韓都堂張榜徵調粵閩民夫,潮州府、惠州府和福建汀州府等地的客家人到廉州府耕守,這樣維持了二十年的平靜。成化十八年三月,朝廷善後,韓都堂“編保甲以置新民”,留在廉州府的客家人謂之“新民”,以廣東副總兵范信駐高州府石城縣,時常往來高、廉、雷地方,督軍殺賊安民。如陳銘樞來廉始祖陳念邦,即是原籍福建汀州府上杭縣,而經高州府吳川縣到興忠裡開基。
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合浦張氏族譜》:“成化三年六月,廣西賊劫石康縣,人民逃散,田地丟荒。至成化六年,裡老郭緒呈,准上司石康並來合浦。至弘治十年,有新民賴白頭見地廣人稀,具呈准招新民。正德元年,山賊竊發,劫掠村鄉,人民又逃。韓都堂榜示廣招各省人民開闢荒田耕種。舊圖逃民見禾稻成熟,告奪謀占不已。張金、張穩、張珍和各姓聯呈赴上司告,准批轉府縣酌議,申詳再立新圖。正德七年,始立興忠十冬圖,分各買田產……”廉州府合浦縣“興忠十冬圖”創立者的姓名、籍貫有:一冬包鈺,惠州府常樂縣人;二冬廖欽,潮州府程鄉縣人;三冬陳釭福,福建汀州府上杭縣人;四冬巫賢,潮州府揭陽縣人;五冬歐維深,潮州府程鄉縣人;六冬張珍,潮州府程鄉縣人;七冬李玉燦,惠州府興寧縣人;八冬吳璘,福建汀州府永定縣人;九冬張穩,惠州府興寧縣人;十冬張金,福建汀州府上杭縣人。
清代,則因清兵入關、遷海複界、土客械鬥等,朝廷移肇慶府、高州府等地的客家人到廉州府,以及廉州府客家人遷居越南。其中,清末由北海開埠、法占越南、清法劃界等因,引發廣州府、肇慶府、高州府等非客籍人士到廉州府經商,以及隨同欽廉人進入越南的情形。
清兵入關後,南明的廣東廉州府官員及眷屬,大批欽廉鄉民避入越南。為防鄭成功復辟,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頒佈“遷海令”,廣東“片帆不得入海”。康熙二年(1663),因南明和清廷再爭伐欽廉,廣東總督移駐廉州,重申遷海令,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裡,房屋焚毀,不准複界。潿洲島閩人內遷府城,建天妃廟於今廉州中學內。康熙十八年(1679),鄭成功舊部、高雷廉總兵陳上川、龍門水陸總兵楊彥迪,自欽廉沿海率部三千人退到越南南方邊和、定祥一帶,獲阮主封地“明香社”,即為欽廉人的化身“明鄉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欽廉舉子、官員進京趕考、旅居,始建“北京廉州會館”(清末改稱廉欽會館)。可見,北至京師、南至越南南方,均留下了欽廉人的足跡。
太平天國之亂席捲兩廣,流民氾濫,咸豐四年(1854),廣東四邑地區(臺山、開平、恩平、鶴山)爆發長達十年的“土客衝突”,客家人最終接受清廷招撫,部分留在新設置的赤溪直隸廳,部分返回潮州府、惠州府,部分西遷下四府(高州、廉州、雷州、瓊州)。四邑客家人來廉,最遠到了欽州、越南,在邊境地區融入了欽廉族群,他們建立“護國觀音廟”,由此成為欽廉人從海寧走向世界的信仰標誌。清末中法戰爭期間,劉永福即以海甯欽廉人組成黑旗軍、馮子材以欽廉和高雷人組成萃軍,打敗了入侵越南的法軍,成為近代中國人大勝西方列強的唯一之戰!
至於光緒二年北海開埠以後,尤其海防、芒街、東興和廣州灣對法人的開放,吸引了大批廣州府南海、番禺、順德等縣人士前來經營,他們在欽廉四屬的合浦、欽縣、靈山、防城均建有規模宏大的“廣州會館”,並通過欽廉地區與法越貿易,如馮子材祖上即是南海縣沙頭圩來欽走船貿易。海防、芒街的中華會館、廣東會館、欽廉會館、合浦會館等,則見證了欽廉人的商業傳奇,而在“海防—北海—海口—廣州灣—澳門—香港—廣州”的這條航線上,欽廉人是歷史主角之一。嘉慶二十五年(1820),欽廉人參與了越南堤岸七府公所的創建,法國實行幫長制,欽廉人則歸屬於廣幫或客幫。光緒八年(1882),廉州府、高州府和廣西博白縣人士從北海“下南洋”,到了新加坡,建立廣西暨廉州高州會館,成為新加坡建國者,欽廉人還是1937年新加坡廣東會館發起者之一。光緒十三年(1887),中法修約劃粵越界,越南海甯府萬寧州劃歸中國廣東欽州,世居華境的十萬欽廉人,因海寧府的其他四州(硭街、河檜、潭河、先安)一區(平寮特別區)被劃入法屬越南而淪為化外民族,被編戶為艾人、農人。宣統三年(1911),“廣東欽廉會館”作為欽廉人參加辛亥革命和社會活動的總部,乃現代欽廉人名震全粵之始。
此外,明清時期,為防交趾、倭寇,還有北方、福建水師及其家眷遷入廉州府,駐紮在永安千戶所守禦所、龍門千戶守禦所,與蜑戶融合形成疍家民系。因為明朝招募客家人的到來,“俚人”被迫渡海入瓊而成為後來的黎族,僮人沿粵桂邊境的十萬山區聚居則為今天的壯族。這時,欽廉族群形成以漢族廣府、客家、疍家民系和漢化僮人的“新四民”結構,影響至今,即現代欽廉人也。
欽廉人是中國同盟會的中堅力量,孫中山、黃興組織兩次欽廉起義,培養了大批欽廉將士,為三民主義而戰。為抗戰衛國,欽廉人打響了一二八抗日的第一槍,浴血奮戰在淞滬、徐州、武漢、粵北、長衡、桂南、滇緬和閩粵贛邊區、越北等地。1947年,欽廉人建立“越南東京海甯農人自治區政府”,首府芒街,轄近二十萬人。1949年,天地玄黃,欽廉人再遷越南、臺灣和香港,變作“亞細亞的孤兒”。1954年,法國退出越南,十萬欽廉人從海防南下到潼毛、同奈、西貢。1961年,欽廉人在越南金甌半島建立“海燕特區”。1975年,越南統一,欽廉人被迫遠走他國,徙居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1978年,留在越北海寧地區的欽廉人,被迫返回祖國,安置於廣東、廣西、海南和福建的華僑農場。今天,欽廉人以其極強的生命力繼續在越南紮根、繁衍、發展,有數十萬之眾,以護國觀音廟、華文學校和欽廉會維繫著族群的歸屬。硝煙遠去,欽廉人的故事仍待有心者發掘和傳頌。
欽廉人以欽廉粵語、廉州話(又稱欽廉話)、艾話(又稱新民話、客家話)三大方言為主,飲食習慣為粵菜,喜吃“清簡粥”和用稻米製作的各種“䊦”,不論沙蟲或鹹魚、黃瓜皮,平淡是福。欽廉人崇拜觀音、媽祖、北帝和伏波,祭祀行廣東廉州府道法,城鄉各村坊均“做社”,睇大戲、唱採茶、斬大番、燒番塔、觀音化塔、跳嶺頭等民俗是其特色。在越南,因欽廉人的廣東籍貫和廣府人、客家人的身份,死後可葬廣幫、客幫的義山,大抵是華人唯此族群。今在世界各地,又因欽廉人屬“老廣東”、“新廣西”,而被粵籍老僑、桂籍新僑接納。總之,欽廉人不管以什麼名義活動於僑界,他們均不忘根本,謹記祖訓:我來自欽廉!
欽廉精神
在跌宕起伏的遷徙發展中,欽廉人凝練了“慎終追遠、開拓進取、包容共濟、事為人先、勤勞刻苦、精誠團結、崇文重教、正直剛毅、勇敢堅強、獨立自由、忠國愛鄉”的精神品質,這大抵是欽廉人走向世界的內核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