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戏剧里的钦廉春节
欽廉張  发布时间:2019-05-21  点击次数:519


钦廉籍欧凯明主演《搜书院》

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春节则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在北部湾畔,民众以粤剧、采茶戏、舞龙、狮子舞、木偶戏、竹马舞、舞春牛等传统方式来欢度新春佳节,表达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希望。广西沿海地区旧称钦廉四属,即钦州、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防城(港口、东兴),原隶广东,自古地理环境相对完整和独立,钦州湾与廉州湾流域造成的农耕习俗,北部湾海域活动形成的开放性格,交融出颇为独特精彩的文化内容,春节民俗便是这些文化元素的综合表现。

粤韵浓浓睇大戏

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明嘉靖年间在两广出现,清末改中原音韵为粤语,经广府人传入钦廉。粤剧是一种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后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常见的化妆是“红白脸”,先把脸涂上白色粉底,再围绕眼睛及颧骨涂抹胭脂。粤剧早期服饰以明代衣冠为戏服,后部分戏服改作清朝官服式样。钦廉地区粤剧称为本地班,属广东下四府(高雷廉琼)的“过山班”,戏多为武戏,而上六府班(珠三角一带)文戏为主。其中,著名经典剧目有钦州市粤剧团的《刘永福》、《宝玉偷祭萧湘馆》,北海市粤剧团的《珠还合浦》等。著名粤剧艺术家、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老家合浦,师承红线女,是当今粤剧界领军人物之一。

茶歌唱晚高八度

采茶戏是在民间采茶歌、采茶舞、采茶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流行较广。采茶戏原只有一个茶公、两个茶娘女演出,后发展到生、旦、丑、角4个行当。春节前后,钦廉地区的采茶队便开始活动,在主人家门口,或天井,或草坪,或禾堂,铺上一张草席就地演出。女的一手舞扇一手拿手帕,男的用扇或加钱尺,钱尺可以当扁担、刀枪使用,此外还有绸带、酒杯、花伞等数种道具,茶公(丑)多用矮马走路。表演时,曲调流畅优美,歌舞性强,诙谐风趣,表演形式可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其特点是欢乐、活跃、开朗。演唱是男女同腔同调,旦角原用假嗓,现用真嗓翻高八度,语言则用当地粤语演唱,通俗易懂。

挥起龙头摞利市

传说山脉似龙,古人讲风水崇拜龙,后人则扎龙舞以讨瑞祥。龙所到之处,人丁兴旺,瘟疫消除,五谷丰裕。钦廉地区的舞龙多在春节期间,人们请龙队到家门舞,鸣炮庆贺,并赠红包以示吉利。一般用竹木、稻草等材料扎成龙头和一节节龙体,盖上布套,用纸、布糊裱,绘上鳞爪图样,栩栩如生。龙体约七到十三节,甚至更长的,形象完整。龙队一般有“龙脚”二十人,多则四十到五十人。起舞时,一人在前挥动“龙珠”,配合着铿锵的锣鼓节奏,引“龙”抢“珠”,逗龙游舞,盘龙翻滚,并有鱼、虾、龟、鳖等道具伴舞,生动有趣。舞龙的套路很多,一般常用的有摆龙、醒龙、拜龙、扳龙、串龙、洪龙、运龙等舞法。

生猛醒狮登门来

狮子乃动物之王,雄伟之物,能驱邪赶鬼,带来吉祥。春节期间,钦廉地区舞狮子尤为热闹,狮队全部出动,或登门贺年,或武术表演。狮子舞一般由两人表演,舞狮头的,摆狮尾的,伴以大鼓、高边锣、唢呐等乐器声。动作粗犷诙谐,稳健刚劲,表现狮子的凶猛、活泼的神态和善于嬉娱的性格;通过翻滚、腾状、摇头、摇尾等动作,表现狮子生动活泼的形象。参加的还有大头佛和猴子面具的伴舞者,大头佛传说是这位如来佛派出的罗汉下凡来收服玉皇大帝的狮子,而猴子则是为了避免两狮争斗受伤的孙悟空。有的狮队还以拳刀棍桌等武术表演,和舞龙队登门贺年,在鞭炮声中登上人梯争夺悬挂于屋檐上高竿顶端的红包。

细细木偶讲古仔

木偶戏是一种民间小戏,在环北部湾地区较为流行。木偶班常在春节晚上演出,因为开始及最后是舞木偶狮,故该木偶戏又称“蚊帐狮”。木偶是“五寸头的手提木偶”,是用木头雕成各种剧中人物头像,并加以彩绘,生动形象,还以一根木条支撑作身,两根小木条支撑双手,罩上衣服即可表演。表演者一手撑木偶头像的木条,一手提着支撑双手的木条,边唱边摹拟人物动作表演;一人手脚并用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扮多角说唱。一折《薛仁贵征东》可以从头到尾地演个十天半月的连台本,以人物说唱故事,使你听得入神,看得入迷。木偶戏是一种花钱少,不受场地限制,便于深入乡村演出的民间戏曲。

骑着竹马行亲戚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竹马舞习惯于春节前后巡回演出,迄今已近百年。以竹篾和纸糊好两只马头、臀尾,每只再用两片竹把马头臀尾边连接起来作马身。表演时,由两少年扮成古人,分别坐在竹马背作骑马状,马身下用彩绸作为裙,遮为马脚。道具还有钱尺两支(代表马鞭)、花扇、手帕、草帽(代表草筐、喂马盘),由马公(男生)、马妹(女旦)分别拿在手中演唱。表演程式有引马、牵马、洗马、嘻马等在《走四门》曲调中进行。走完“四门”,唱《贺歌》、《十庆贺》、《盘花腔》、《煮朝歌》、《竹马歌》、《小十送》、《唱仙人》等曲调。从马的全身好处唱起,唱调从岁首到岁末,歌颂马在各个季节为人们立下的功劳。

舞动春牛庆丰年

舞春牛源自明末,集中在浦北北部地区。春牛用竹篾编织而成,牛角糊上绵纸,牛头施以彩绘,画上牛眼,再用彩布或灰布套为牛身。表演时,一人钻入舞牛头,另一人舞牛身,另有两人伴舞,或手执钱尺(代表牛鞭)扮“牛郎”,或拿手帕扮“牛娘”。通过模拟牛的进退、吃草、拉犁、洗澡、睡卧、翻身等动作,表现牛的雄健粗犷、憨厚和驯服的性格。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浩浩荡荡,喜气洋洋,营造闹春耕祈丰收的欢乐景象。在“牛郎”、“牛娘”的说唱和锣鼓的节奏下,舞蹈动作整齐协调,舞姿雄劲奔放,诙谐有趣,形象逼真,舞罢上村又下村。“做戏系人,睇戏系人,打响锣鼓人睇人”是这项地方民俗的真实写照。

木偶戏、骑竹马、舞春牛等民俗已为濒危非物遗产,演出多集中在僻静山村小存。此外,钦廉地区还有瑰丽多姿的鹩剧、师剧、鹤舞、舞麒麟、老杨公、赶庙会和海上疍家过年等春节民间娱乐活动,凸显着北部湾丰富多彩的传统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