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作家群作品札记
张燕玲  发布时间:2019-05-22  点击次数:470

作者張燕玲

中国南海海域北部湾广西境内的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三角地带的平原和滨海地区(广西北部湾),在世纪之交以来,正前所未有地集合了一群在文学心海里,虔诚探索的文学弄潮儿,他们是邱灼明、顾文、廖德全、沈祖连、韦照斌、贺晓晴、凌洁、阮直、林宝、伍稻洋、庞华坚、杨斌凯、徐锡维等数十人,他们以自己的作品从中国最南端的边域远海不断问鼎《人民文学》、《小说选刊》、《诗刊》、《作家》、《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中华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大家》、《随笔》、《散文》、《散文选刊》、《杂文报》等国内名刊以及全国性和广西的文学奖项。他们以自己不俗的文学存在,承接和发展了他们的前辈李英敏、徐汝钊、黄河清、何家英、何津等人开创的当代北部湾文学传统;并自觉以出生于北部湾、成名并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乡党”陈建功、白原、杜渐坤、卢祖品、杨光治、陈志红等名家为文学范式,主动与他们保持着常态的文学学习与交融;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充满“海味”的文学世界和富于现代精神的北部湾,以回报生养他们成长的这片土地,彰显着他们对这块土地血脉相连的深情和文学自觉,正是这种活力创造了现代北部湾的文化节拍。我想,这便是今天北部湾的精神脊梁。

地域性文学群体的出现往往为这一地区带来时代的文明高度和文化影响力,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令人瞩目。如陕西的商洛作家群、宁夏的“三棵树”、云南的昭通作家群、广西的桂西北作家群,还有湖南的湘西、河南的南阳等等,这些地域不仅是作家们各自的起点,更是他们的“文学故乡”。尽管广西北部湾作家群的创作实绩不同于“桂西北作家群”,但他们常态的团队精神和对地域文化的敏感,在广西乃至中国文坛都显得弥足珍贵;尽管这个群体许多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民,但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包容性,使落地生根的他们对地域文化有着特别的敏感,他们明白,关注和创造地域文化实际就是关注和创造自己的生存发展,建设自己的“文学故乡”,文人骚客们注重自己的精神诉求和文学理想,坚持纯粹,充满活力。尤其北海文坛出现了一个多元并存的文学格局:一是业余作家、专业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汇成创作个体的多元化;二是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为北海文学带来了多元化的景观,老中青三代作家(其中不少北海新移民)构成了传统与现代写作并存的复杂多元的情景,这也是北海文坛罕见的文化景观。他们常有不定期的文学沙龙,年度市作家大会,读书会,名家笔会,国内名编指导的改稿会,出版作品(包括本书的创意),还有历时四届的“古里美”北海文学奖、市青年作家签约制等活动,集合和催化了这个群体的形成,更温暖了他们的文心。这是来自他们自身的内在缘因,也是广西各地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学自觉。这个文学版图显示了他们以团队精神对北部湾地域文化和文学群体创造的理性自觉。这是内因,这个文学群体的生成还受惠于海洋文明的外因。一方面是大海的赋予。他们领受着历史的滋养和大自然的恩泽,北部湾自秦汉以来就一直在开放和开拓的海洋文明波涛的拍击中,身心泡养在这方海域的文学逐浪者们,自然会在动静有度的北部湾海水间,风生水起出这仪态万方的文学果实。另一方面是八面临风的造就。文学弄潮儿们乘着时代之风,带着各自的历史记忆和各自的母体文化,在变动不居人气空前鼎盛的滨海地区,体验人生风云,感怀时事,点亮心宇,必然生长出一波又一波的文学产品。可谓风生水起。这是一种状态,一种正在生长的文学状态。

当代北部湾文学最初的成果和声誉,是李英敏多方面的文学创作,1950年代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南岛风云》(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和《椰林曲》(与陈残云合作,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获文化部建国以来优秀影片奖,还有小说集《椰风蕉雨》等为他赢得了全国性的文学影响。此外,他还出版了一批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革命回忆录和创作谈等。作为广西的革命前辈,他与白原同样写战争年代生活的革命历史题材,同样描述城镇进步青年学生在投奔革命的征途中,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但两人的视角、艺术体裁和风格却各显风流。李英敏的创作更多地着上时代痕迹,他以写实手法、散文化的笔调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他更注重笔下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他的政治视角多于文学视角,因而他的作品在真实反映了时代风云之余少了些文学韵味,过于写实而少了些文学张力。从他的小说代表作《夜走红泥岭》可见一斑。白原也有几副文笔,而最有文学力量的我以为是他的诗歌。他与李英敏同时抒写追求革命的进步青年学生的成长之路,却满纸热力和沉郁。这份热力是莘莘学子神往革命的坚执和义无返顾;那份沉郁则是他们奔赴延安途中,对日本铁蹄下灾难中国所见所闻的悲愤交加。此外,他的情感小诗也写得相当动人,颇为灵性。

而代表北部湾小说最高成就的当数陈建功。把陈建功拉入这个群体实在勉强,但少年离开北海的陈建功却实实在在是这个群体最大的扶持者和帮助者之一,他时常不忘同道的乡党们,在北海市作协主席邱灼明等人的邀请下,他一次次回家乡为他们开组稿会、读稿会,还为他们与市领导争取到不少的支持等等,他们满心的感激便化成坚决举他为旗的这种执意了。陈建功的创作是中国当代小说格局中京味小说的代表之一,有着海洋文化背景的陈建功到了北京后,由于时代的劫难,他经历了十余载最底层的矿工生活。他说“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但他将永远怀着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同类,因为他曾经是个丑小鸭”,如此宅心仁厚使他长久拥有一双平民的视角,透过文化背景的距离审视时代与生活,心系民瘼,关切底层,在深刻的审美之下创作出《鬈毛》、《辘轳把胡同九号》、《前科》、《皇城根》等系列平民化的京味儿小说。

在北部湾本土的小说家中,徐汝钊的创作有着他同代作家们少见的机智,他的创作还涉及剧本和传记文学,但以中短篇小说最具慧心。他的小说有着与陈建功相似的平民意识,笔墨醮满了生活的汁液,尤善写人物和细节,精当细致,鲜活生动。本书没有入选他获首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的短篇《这个阿乙,这个阿乙》,而入选他后期创作的《永远的河流》。我似乎对这幅有着悠远意绪,一抹苍凉,见思想见人物见灵魂见韵味的北部湾浮世绘更为动心,结尾一喟三叹的短简勾勒出的人事情感的沧桑,余音缈缈,令人伤感不已。而同样有着浓郁地域风情的小说创作,还有较徐汝钊晚些的石山浩、龚知敏、容本镇等人。1985年作为中国寻根文学余波的广西“百越境界”的提出,是广西新时期文学最重要的一次美学觉醒和文学自觉,石山浩的“野性系列”是其中的创作实践之一,石山浩的创作尽管有对“百越境界”简单化图解的现象,但他紧贴大地的写作姿态,以桂林方言的原生态叙事,使他的作品借着野地山风吹来一股泥土芳香的同时,也留下了“寻根文学”的余音。同样抒写北部湾现实生活和历史题材,并有一定影响力的,还有龚知敏的《边地女人系列》和容本镇的《古海角血祭》。

北部湾的小说创作作为一个群体引起广西文坛关注的是世纪之交新一代小说家们的创作。他们是凌洁、贺晓晴、伍稻洋、杨斌凯、冷月等,他们还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和潜力成为广西签约作家,使北海成为广西各地拥有签约作家最多的城市,其中凌洁、贺晓晴还是21世纪文学桂军中,正在崛起的广西女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自由撰稿人贺晓晴相当勤勉和富于才情,她在短短几年,就以一个长篇、数个中短篇为北海文学和文学桂军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思考,即我们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对新的思想资源和叙事经验借鉴不够。贺晓晴的小说最有文学质地的当数短篇《心病》,她把是否借钱给朋友这么一个患得患失的细节推到庸常的极致,穿透着对现代人精神症候的质疑和自省。之后,她的小说少了这分精神追问,而是大多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近距离地描述了一个个女性的成长之路。女主人公不满足于日常的家居生活,出门并睁大眼睛寻找“经济机会”,在离家圆“梦”的同时,体验男人透视男人批判男人,而且颇为锐利。然而,《当你把梦做完》之后,世俗化生活取向的女主人公(女打工族们)却早已失却家园(物质的和精神的),冬子还在不断对大伟进行道德评判时,噩梦还在继续。贺晓晴以一群转型期社会的世俗女性形象和变幻诡异、出人意料的现代故事,为中国女性文学提供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文学经验。同时她叙述的近距离,显露了她文本缺失的现代文明指衡下的主体精神姿态和价值理念,也警醒着此类单一视角的女性文学创作还待完善之处。这种文学得失在她的长篇代表作《花瓣糖果流浪年》最为显著。评论家葛红兵认为她塑造的韩日晴是“一个中国式的女于连”(见《大家》2001.3),评论家黄伟林在肯定她为广西文坛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同时,指出她的创作“拘囿于自我的道德立场”(见《南方文坛》2004.2),认为站在韩日晴的角度她可以看出龙正的“道德是非”,而反之同理,这样的境界很“容易混同于通俗作品”。相对于贺晓晴单一的叙述角度,同样审视男性的凌洁,她的多视角叙述就多了份对各种存在合理性的理解,从而写出了当下社会深刻的本质的矛盾,并穿透这种矛盾对人性进行拷问。《怀念父亲》开篇,凌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温情的富有英雄主义的男性形象——父亲,而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父亲形象也层层坍塌,“怀念”也被人性的自私与残忍层层撕碎,亲情变为冷酷,人心变成荒芜,人生也就变得尖锐。可贵的是凌洁的叙述节制、含而不怒,处处给予“父亲”尽可能的理解,同时我们又处处可以触摸到作者追问的犀利,凌洁创作的内核是富于激情的。在审父(其实是审视男性)的同时,凌洁唱起了另一曲母爱之歌。《幸福嫁衣》塑造了一位深藏苦难却为儿女营造幸福的慈母形象,这与《怀念父亲》那位掠夺式的父亲形象形成了人性的界的两面:上善与卑下。凌洁是个追求极致的作家,尽管这个目标对她有些遥远,但她一直喜欢把人类的歌哭悲欢推向极端,甚至常常把她心仪的温情也推向另一极端——残酷。她带着疼痛的感觉写作,往往在温情的标题下讲述着一个个残酷的故事,温情的氛围里潜流着种种人生的伤痛,尽管这份伤痛常常隐而不发。比如写母爱的博大,她为小说留下许多空白,母亲的身心伤痛不着一字,却无限放大母亲为女儿准备嫁衣的一针一线,温情下残酷的真相步步逼近时,疼痛不期而至。《怀念父亲》亦如此。凌洁知道叙述如何用力,她的理想主义的覆灭,是主人公的一次次摧毁,她少了贺晓晴式的自我的道德评判,而是让故事穿透情感,在含泪的叙述下,有一种疼痛感,而且痛而不伤。这两篇富有艺术张力的小说一面世,就被《小说选刊》转载了。可惜追求完美主义的凌洁写得太省俭了,她的产量比贺晓晴小多了,写不满意就常常搁在抽屉里。我们期待她俩互为学习,成长成熟。伍稻洋的创作产量却比她们都丰富,他以自己数个中短篇和《市委书记双规的日子》、《绝对不说受不了》两部畅销国内的社会问题长篇小说,不仅两度成为广西签约作家,而且建构了自己的富有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和北部湾“海味”的文学世界,成为文学桂军的一种力量。伍稻洋长于发挥自己的描摹能力来极尽现实的物质形态,以写实的笔调把时代、生活赋予他的丰盛经验,尤其社会转型期的官场一一展现出来,并形象地告诉读者现实背后的本质,有一定的文学深度和力度,这是广西文坛不可多得的文学收获。在2004年春伍稻洋独获北海第四届“古里美”文学奖时,我曾以四季比喻他的创作,说他只进入他文学季节的六月,他的文学稻谷金黄成洋的收获季节还未到来,因为“六月禾未秀”,因为他还面临如何抵达自己小说世界的精神深度,如何使自己小说人物飞扬起来的问题。因为小说展现现实生活,需要精神照亮,需要在叙述的故事表层之下有穷追不舍的思想潜伏,从而使自己的小说从小层面进入大格局。这实际是个关于我们的思想资源和叙事经验的问题,也是凌洁、贺晓晴、杨斌凯、徐锡维、冷月、刘德光等新一代北部湾小说家程度不同地面临的共同问题。

北部湾小说创作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作家,那就是早年写短篇小说的沈祖连,他自从1980年代初改写微型小说之后,20年矢志不渝着力描述现实生活小人物的辛酸,“以微见著”,有着杂文式的犀利和对现实的质疑精神。《小说选刊》曾刊载过“沈祖连小小说专辑”,使之挤身国内小小说名家之列,也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小小说作家。此外,还有一位颇具潜质而一直以自由姿态创作的作家徐锡维,他近期小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精神碎片,揭示着一代人成长的精神状态。他发表了多部影视文学剧本,与卢凌的创作一道为北部湾影视文学多了一分可贵的努力。

如果说北部湾作家的小说创作为北部湾文学奠定了厚实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力量,那么,他们的散文、诗歌贡献的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交融的富于神性的深刻而灵动的精神品质和力量。

北部湾的散文创作力道强劲,阵势慑人,翘楚于广西各地,也是广西散文创作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顾文、廖德全、林宝、阮直、庞华坚等等都颇具影响,他们的作品扫遍了《散文》、《随笔》、《中华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杂文报》等散文名刊,并频频为著名报刊及年度散文、杂文选本选载。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北部湾资深作家顾文,说其资深在于1970年代就开始写作的他,在同时代同道们大多息笔的今天,却愈发精道多产,他纯粹的散文作品常常访问名刊之时,还不断摘取国内散文奖,而不太“纯正”的散文作品又不断问道于人生,出版了好几部“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可见顾文是一个得道的慧心人,他可以以纯净的文学创作养心,却同时可以以文学旁枝的绿意养性,这是一种人生高境。顾文早年写了不少寓言、散文诗,近年还有小说,而最具文学品质的数他近些年的散文,它们成为新世纪北海文学的主体部分。他以颇有意趣和质感的语言,建构了一个朴素而充满智性的散文世界,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他的心性他的精神。因为,顾文在静观曲笔世事之中,笔调中和机智,洞见迭出,并且他的洞见都带着自己的体温,那是些直抵人的心灵的文字。廖德全虽是近几年才闯入文坛,但是他智勇双修、文字锋利的系列历史文化散文却为广西散文创作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他以自己身处地方权力中心的非常经历练就的锐利目光,穿透现实与历史的时空,在深邃的洞察和复杂的忧思中传达出自己力透纸背的人文情怀。他天风海雨似的文化体悟使他的散文集雄辩、低吟、忧思与质疑于一炉,富于才情,颇具现代品格。他凭借自己洞察的目光而写作,这份追问历史和现实的浩然和透彻,对于一个官员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这是廖德全目光下的文脉和话语气场,只可意会不可学之,因为一个人的目光,是难以复制的。北部湾散文创作群体还涌现不少女作者的文字,但她们的作品无论文笔还是品质都远落于坚守散文园地20年的林宝。林宝的散文大多是心性之作,20余年游弋于文坛之外,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从不辍笔,而且文笔愈益开阔弥坚,在以往的个人世界的切切真情中,多了许多智性和思想火光。她是北部湾真正的海的女儿,她的创作大多从海出发,阐述自己对世事世态的体悟乃至质疑。《大海·女人·我》的思辩、《永远的蔚蓝》对海洋生态的呼唤、《门轻轻的敲》的诉说,颇有品性,结句的那抹寂寥和痛楚令人心动。

在广西文坛独具品格和影响力的还有北部湾的杂文创作,其中阮直独树一帜。阮直的杂文写作已“日臻炉火纯青,到处作秀,花开全国”(廖德全语),他的笔力老辣,充满平民意识和文人风骨,穿透社会和精神的围城,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艰难与精神存在,针砭时弊,见思想见性情,有锋芒也有志趣,颇具力度和深度。有影响的杂文作家还有杨光治和彭景宏。

此外,客居广州的杜渐坤、杨光治、陈志红的散文也为北部湾文学增添了丰厚的情思。杜渐坤的随笔与他主编的《随笔》在中国知识界广为影响。作为性情中人,他至真至思至情的文笔,直面人生,直面自己,独特的思想风骨里蕴涵着悠远而浓郁的人文韵致。诗评家杨光治则是以激扬文字对历史和现实一一追问,锋芒中透着冷静。陈志红这组对“知青”生活的反思,颇具精神浓度,她以一颗滴血的心灵质疑时代的内在迷乱,更质疑自我,是的,“青春永远无悔,但自己不能无悔”,民族个体的反思是为了民族走向人性的文明和进步。学者陈志红在此呈现的是一个清丽而浓酽的陈志红,我更喜欢散文家的陈志红。

北部湾的诗美,主要来自于黄河清、卢祖品、何津、邱灼明、韦照斌、庞华坚、赵红雁、姚泽桐、庞兴强、韩鹏初、龙俊、段扬和蔡小玲等。广西文坛的前辈黄河清、何津都是率性而歌的诗人。黄河清的诗歌真切、素朴、清新、自然,善写细节,《月夜笛声》便是代表,诗人只写一对苗族青年男女别致的示爱细节,两人不着一面,却情意绵绵,是一幅流动着天籁般洁净的民族风情画。我曾在《成长中的北海文学》中,对黄河清有的诗歌缺失现代意识的现象有过妄论,但此次读他的这批诗歌,惊喜地发现他后期的作品颇具人文关怀和现代品格。他的《另一种感觉》对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尤其是下岗工人的关切,直抵人心,那一个个透着悲凉和悲悯的细节,穿越着诗人对人生和人性的拷问以及挺立着的一根诗人风骨,颇有力量,颇具诗性和品质。黄河清新近诗歌的这种可贵的质地,我们从旅居北京的“乡党”卢祖品的诗歌中有更深刻的体验,一样地直面人类的现实和历史存在,一样地直面人类的精神困境,卢祖品却对世界和人性多了一分温情的理解和艺术的承担,并素描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这种理解和承担力透世界风云人世纷扰直抵澄明,一个只有星星而不是救星的境地,熠熠生辉的颗颗星星便是有着星空般心灵的“雅顿”们,无论他游走在世界任何角落,“星星与灯火一同闪烁”,颇具批判意识和象征意义。他的诗歌意象简洁而意蕴丰富,节奏明快却余韵绵绵,尤其注重结句嘎然而止的写意,那往往是诗人对心灵细节的深切敏感和痛苦体认的神来之笔,有着灿亮的语言和思想,令人顿生敬意。何津也长于捕捉生活的瞬间印象,他的诗歌大多植根于北部湾海域,写眼中景之美,更写心感之美和心动之情,激情饱满而浓烈。邱灼明曾经也是一位应和海潮律动吟唱心音的海的儿子,而今的邱诗人却多了些行吟诗人的放达和玄思,在路上的点点星光和步步履痕给了他无边的遐思和思辩,于是他留下了一组组富有语感的隽永哲理诗。而诗龄较长的韦照斌,他的创作大多沉静、辽远,常常在敏感世事物象中又有几分淡定。年轻的庞华坚是新世纪广西散文诗的代表作家,他在国内名刊发表了近百篇散文诗,蔚然成一体,他以自己纯粹的诗性的笔调为北部湾文学乃至整个文学桂军坚守了一块难能可贵的散文诗园地。此外,还有谈庆麟、余毅忠、陈丽虹的童话寓言和科普作品,尽管他们的作品在当代儿童文学中还显得有些轻浅和简单化,但是他们的努力还是为北部湾文学和广西文学提供了另一种文学经验。

是的,北部湾作家群正处在生长着的风生水起状态,尽管他们本土作家创作的艺术品质和艺术功力都还待提高,但这已经是他们空前收获的阶段,同时也是我们之所以汇聚这一区域文学成果的契机,这不仅总结了他们多种的新鲜的文学经验,为广西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也为呼唤他们本土出现文学桂军领军人物式的文学大家,呼唤他们真正的文学高峰的到来。我们期待着。

本书最早的创意来自2003年春天北海作家大会上,时任广西区党委副书记、作家潘琦的动议,尔后得到广西区党委常委、宣传部沈北海部长、北海市委宣传部吕余生部长、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唐正柱处长的具体支持,才使本书得以出版。北海市委宣传部、北海市作协委托我和冯艺主编本书,我们发出的通知得到北部湾作家广泛而热烈的响应,由于回收不全和篇幅所限,我们只能从他们回寄的300多万字的自选作品中,选编了其中三分之一,分上卷(小说、剧本、寓言、童话)、下卷(散文、诗歌)结集出版,并写下以上的阅读札记,就教各位方家。选编难免挂一漏万,难免有遗珠之憾,敬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