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廉故地话钦廉
钦廉,隋改安州为钦州、唐改越州为廉州,因此故名,宋合称之,自古有“合浦珠还”、“天涯海角”美誉。传统上的钦廉,指广东省廉州府辖合浦、灵山和钦州直隶州辖钦县、防城。1965年入桂至今,合浦县析为合浦县、浦北县、北海市,防城县析出防城港市港口区、防城区和县级东兴市,钦县升为钦州市,灵山县不变。
钦廉地区“背山面海”,东北为大廉山、六万山,西南、西北为十万山,山下的北仑河口和海面界越南,北为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东南为山口与高雷沿海平原相连,中北为罗阳山,罗阳山西为钦州湾流域、罗阳山东为廉州湾流域,冲击而成钦州平原、廉州平原,江水独流入海,其境呈“M”型,造成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对内闭塞、对外开放的局面。
明以前的钦廉地区,自汉武帝设合浦郡,本是两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享誉海内外的南珠之乡,是中原通过岭南与外番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窗口,有着悠久的对外开放传统和历史。及至北海开埠以前,钦廉因其“沟壑纵横、犬牙交错”的自然环境,加之远离省城广州,省治鞭长莫及,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崇文尚武的钦廉人
地处边海的钦廉,自古多战事,是中原王朝平乱的前线,也是外番袭扰南疆的登陆点,秦汉以降,其境多数时间莫不是内外战乱频频,经济上纵然有过片刻的“畸形繁荣”,也无以扭转北方政权将其作为战场的宿命。至明成化年间,广西少数民族逆反,南下钦廉,横扫石康、灵山等县,县守官民战死,人口逃离、田地荒芜,朝廷平乱之后,招募粤东、闽西的客家人来到钦廉地区“安家落户”,他们成为“开基先锋”。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开埠,位于广东西南的钦廉地区成为“下南洋”的开放前沿,吸引了大批广州府、高州府商人前来开发,并落籍于此,因其人多、权重、财大,竟然反客为主,很快成为钦廉地区的主体民系。
这些由客家人、广府人和福建人等组成的现代钦廉人,经过长期融合,改风易俗,使之血缘亲近、地缘密迩、语缘同系,文化归属感强、族群认同度高,有着“崇文尚武”的气魄以及“风雨中来、不惧风雨”的胆识,是南中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到了海外也不改本色。
在明末清初,广东省廉州府的官员和家眷,坚守民族气节,绝不降清,避居一河之隔的越南海宁地区,有的成为洪门昆仲,与郑成功共同“反清复明”,有的甚至到了南越而化作“明乡人”。法属越南时期,他们虽被登记为“艾族、农人、侬族”等,但始终强烈地认同“中国人、广东人和钦廉人”,所操白话、艾话与钦廉乡音无异,所行风俗习惯与钦廉乡亲无异,其所居之处,定是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之处,中文学校、护国观音庙成为他们的显著标志。
历史上,钦廉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骁勇善战闻名。刘永福、冯子材抗法抗日,他们的黑旗军、萃军将士大多来自钦廉四属和越南海宁。尤能可贵的是,刘永福年轻时就加入了天地会,依靠天地会起义农民发起组建了黑旗军。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策划十次武装反清起义,其中有两次起义就在钦廉,他通过洪门的关系结识了钦廉籍黄明堂,由此鼓动海内外钦廉会众参加革命,给封建帝制狠狠一击。尔后,钦廉光复、统一两广、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时期,都有以苏慎初、罗侃廷、陈铭枢、林翼中、陈济棠、香翰屏、邓世增、张瑞贵、张君嵩、巫剑雄等为代表的钦廉人浴血奋战的身影。“钦廉人”这个群体名噪于近现代史,可以说是始于刘冯(刘永福、冯子材)、二陈(陈铭枢、陈济棠),而迁居海外的钦廉先辈也大多是他们的将士、随从,其后也是名人辈出的。
在越南,有法属越南海宁农人自治区创建领袖、前越南共和国国会上议员、前越南共和军上将黄亚生,前越南共和军少将、前越南共和国丰盈省省长兼芹且市市长张英贵,前越南共和国金瓯省海燕特区司令及创建人、中华民国侨选立法委员、天主教神父阮乐化,以及前越南共和国时期的准将李德君,国会议员黄家球上校、彭光甫中校、李少光少校、叶亚生少校、林发、傅能权,少数民族议会议员马玉辉,新闻部华文检阅主任廖源,建丰省省长黄济元上校,平顺省海宁郡郡长叶春景中校、冼锦和少校,西贡都城议员黄振成、黄家祺等等。在香港,已故大澳灵隐寺住持灵溪和尚、词学泰斗罗慷烈、作家黄谷柳、乐坛歌后梅艳芳、作曲家陈培勋、建筑师香灼玑和已故美籍教育家、科学家陈树柏等均是钦廉人,还有国际篮联前主席程万琦、导演潘垒、影星吕良伟、作家叶辉、企业家陈耀璋,台湾女歌星杨丞琳,美国国际科技大学校长陈耀军等也是钦廉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钦廉籍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超过200万人,分布在越南、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瑞典、丹麦、比利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世界数十个个国家及地区,真不愧是岭南著名侨乡。他们勤劳勇敢,艰苦卓绝,对住在国的发展及祖(籍)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成为侨界骄子。
源远流长的钦廉社团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钦廉人多为越南华侨华人,其海外侨社名义繁杂,唯阮乐化神父回台后首创广东钦廉同乡会,世界各地始以“钦廉”之名建会。查钦廉社团,最早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在北京成立的“廉钦会馆”,便于赴京公差、求学之钦廉人士落脚,冯子材、陈铭枢等曾下榻于此。此后,广州、徐闻、南宁等地皆有钦廉会馆。陈济棠主粤时期,省城广州更是建有钦廉留省学会、广州合浦学会、广州钦县学会、广州防城学会等。抗战时粤府北迁,又有钦廉旅韶同乡会。国内的其他地方如江苏、上海、广西等,钦廉人多是参加省级的粤东会馆。
海外钦廉社团,早年多以地缘结盟成立,最早的应是钦廉与广肇、雷州、琼州、潮州、福建和客家在清咸丰十年(1860)组建的“越南堤岸七府公所”,其次是清光绪九年(1883)由北海下南洋的广东廉州府、高州府和广西博白县人的“新加坡广西暨廉州高州会馆”。民国时期有海防钦廉琼崖会馆,其时钦廉人在海防很多,当地华人所讲白话,莫不是钦廉粤语的翻版。1935年成立的新加坡广东会馆,钦廉人亦是重要的发起者。1848年在美国三藩市成立的“五洲洪门致公总堂”,陈济棠之子、教育家陈树桓先生就担任过总理,他也曾是香港崇正总会、三藩市崇正会的会长。此后,再如法国广东会馆、日本广东会馆、世界广东同乡总会、中华民国越南归侨协会、英国越南华侨联谊会、世界越棉(柬)寮华人团体联合会、美国越南华人团体联合会、世界华人协会、美国海外华人协会等持续时间长、人数规模大的侨团,钦廉人创建或在其中任职,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规模、有影响的海外钦廉社团,除了已废的越南侬族相济会(1969年成立,其分会遍布越南南方各省),有1964年成立的旅港合浦钦县灵山防城同乡会,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有台北广东钦廉同乡会、越南同奈省隆庆市钦廉同乡会、美国旧金山越南华裔联谊会、美国三藩市越南华侨互助联谊会、美国二埠印支华裔联谊会、美国三藩市钦廉同乡会、法国退伍军人协会侬裔退伍军人暨印支难胞互助总会、澳洲雪梨钦廉同乡会、澳洲维省钦廉同乡会、美国海宁同乡会、美国钦廉灵防同乡会、美国屋仑钦廉同乡会、美国三藩市姑苏群岛联谊会等。
他们的社团建有会址,一般设护国观音庙、华文学校等,这些习惯都是从钦廉故地、越南居处带出,表明海外钦廉人不忘钦廉根本、乐于行善积德、发扬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据说,以前在越南,凡是有观音庙、华文学校的地方,都有钦廉人,“拜观音、学中文”成为他们远走他国而不被同化的两大法宝,“以庙养会(校)”也是钦廉海外社团持续经营的重要方式。举例具有代表性的澳洲雪梨钦廉同乡会、澳洲维省钦廉同乡会、美国越南华裔联谊会、美国海宁同乡会、美国二埠印支华裔联谊会、越南同奈省隆庆市钦廉同乡会等,至今仍保留来自祖国钦廉故地和越南海宁时期的风俗习惯,初一十五食斋、投标、乐捐,不时还有“斩大番”、“烧番塔”,百年不变,会务办得有声有色。
2017年10月23日,第五届世界钦廉恳亲大会首次回乡举办,在防城港市的积极筹办下,世界各地钦廉人及其社团齐聚一堂、恳亲联谊,他们回到钦廉故地,带着先人嘱托,寻根问祖,总算了却心愿,非常高兴。其时,很多人是第一次踏上自己真正的故土原乡。尔后,期待我们的侨务部门更多地关心这个因为国籍、省籍的变动,而被冠以不同身份的独特的群体,他们唯一不变的,是钦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