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廉人的海寧農族自治區
发布时间:2025-02-08  点击次数:344


侬族自治领地

Pays Nung / Territoire Autonome Nung
Xứ Nùng / Khu tự trị Nùng
农处 / 农族自治区

1947–1954

旗帜


徽章

座右铭:  “忠孝”
(英文:“Loyalty”、“ Filial piety ”)

侬族自治领地时期海宁省的政治和人口地图。

地位北部自治领地(1947–1948)法国联邦
内的自治联邦(1947–50)越南皇帝的皇家领地(1950–54)
首都芒街市
通用语言中文(客家语和廣東話)、法语、越南语
种族群体欽廉人Nùng、Dao、Kinh、Thổ、Sán Dìu和Ngái
政府自治領地
兰和侬

• 1947 年至 1954 年

欽廉人
历史时代冷战

• 已确立的

1947

• 日内瓦协议

1954 年 7 月 20 日
区域

• 全部的

4.500 平方公里(1.737 平方英里)
人口

• 1949

120.000
货币piastre (1947—1953)
đồng (自 1953)
之前继任者海宁省芒街市海宁省
今天部分越南广宁省和定立县


農族自治領地(法語:Territoire Autonome Nung;越南語:Khu tự trị Nùng),又稱海寧自治領地(越南語:Khu tự trị Hải Ninh)、能海寧自治領地(法語:Territoire) Nung de Hai Ninh;越南語:Khu tự trị Nùng Hải Ninh),而Nùng國(法語:Pays Nung;越南語:Xứ Nùng),簡稱TAN ,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政府在法國境內創建的華人自治領土。這一時期,法國希望通過給予越南少數民族更多自治權來削弱越盟的地位,以期在與以京族為主的越盟的鬥爭中得到他們的更多支持。八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投降後出現權力真空,越盟在之後控制了越南大部分地區。

儂族自治領地是中國儂族(欽廉人,來自中國廣東欽州、廉州,不要與同名的泰族混淆)的家園,位於現在的廣寧省。1950 年,該領地成為越南國境內保大帝王室領地的一部分,並繼續服務於法國利益,直到1954 年日內瓦協議簽訂後,該領地移交給越南民主共和國,導致其許多居民成為難民,移居南越,其軍隊成員後來加入了越南共和國。

詞源

中國儂族的名稱源於他們幾乎全部都是農民(粵語為農人)。《天津條約》簽訂後,法國人因越南北部邊境的政治和領土問題拒絕承認該族群為中國,因此法國人根據他們的主要職業將他們歸類為“儂族”(農)。中國儂族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是粵語和客家話,因為他們是講這些語言的廣東欽廉人的後裔。

成立

黃亞生(1902-1975 年),又名黃福盛,祖籍廣東欽州防城,是二戰期間自由法國武裝部隊儂族團的指揮官。日本從法國手中奪取法屬印度支那後,黃福盛和許多自由法國武裝部隊成員被迫在中國廣東和廣西之間的十萬山脈避難。黃亞生是客家人,他指揮一艘帆船從廣東防城沿紅河而來。他和一支由法國儂族士兵組成的遠征軍返回哥打島和萬化地區,那裡的地形有利於從越盟手中奪回芒街。

黃亞生所駕駛的帆船被命名為忠孝號,這艘船後來被用作收復芒街和建立儂海寧自治區的象徵,後來也被用在了自治區的徽章上。

1946 年 7 月 14 日,黃亞生上尉代表海甯主力委員會 (Hội Đồng Chính Hải Ninh) 宣佈在高級專員埃米爾·博拉爾特 (Émile Bollaert )的支持下,在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地區建立海寧儂族自治區。

行政組織和治理

儂族自治領地的立法機構是領地委員會(Hội đồng Lãnh thổ)。領地委員會由其人口選出的代表組成,每個代表代表 1000 名居民。領地行政部門有一個常設執政委員會。它還設有省議會 ( Nghị viện tỉnh )。

儂族自治領地適用越南的一般法律。這與當代的泰族自治領地(Sip Song Chau Tai)不同,後者以傳統泰族法律為基本法。

1950 年 4 月 15 日,保大國王頒佈了第 6/QT/TG 號法令,該地名義上被置於皇家領地的管轄之下。

農族自治領的領袖是黃亞生,客家人,1902年3月19日出生於法屬印度支那北部海寧省河菜縣新邁(今越南廣寧省海河縣)。1914年,他進入中庸生命學校學習, 1920年畢業後,他加入法國軍隊,1931年晉升為中士。當時,士兵最高只能晉升為中士,如果想成為中尉,必須從軍官學校畢業。1932年,他進入法國弗雷瑞斯軍官學校學習,1935年畢業,軍銜為中尉。他晉升為中校(Trung Uý,1940年)、中校(Đại Uý,1945年)、少校(Thiếu Tá,1949年)、中校(Trung Tá,1951年)和上校(Đại Tá,1954年)。Voòng A Sáng 與法國省級顧問一起管理該領土。

關於儂族自治區的司法組織,黃亞生與法國顧問設立了最高法院( Toà án tối cao )、第二法院 ( Toà án cấp hai ) 和初級法院 ( Toà án sơ cấp )。最高法院由黃亞生本人、一名法國顧問和一名國會議員組成。在軍事方面,黃亞生建立了一支與法國邊防軍聯合的員警部隊,這支員警部隊被稱為正規軍 ( quân chính quy ) 和民兵軍 ( quân đội dân phòng ),既是地方安全機構,也是該地區的自衛力量。

儂族自治區政府設有工業貿易部、農業漁業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國防部。

越南教育部編纂了一部名為《儂文字典》的阮文字典。該字典採用拉丁音標字母,按照越南北方口音的發音讀阮文。

被越南民主共和國吞併

奠邊府戰役後,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接管了北緯 17 度以北的整個越南,儂族自治領地也隨之解散。儂族自治領地總共只存在了 7 年,接管後其控制的地區成為了北越的海寧省。

後果

越南民主共和國吞併儂族自治區後,許多儂族居民移居南越,其中包括黃亞生和他的家人,以及儂族軍團的許多成員。起初,這群人暫時居住在巴尼(Cam Ranh Bay)和芽莊,後來,為了方便飲用水,移民們紛紛湧向馬歐河周圍居住。

1956年8月1日,黃亞生上校將儂第6營與第32、67、71、72和75營合併,組建為丹戰第6師。第6師丹戰曾短暫稱為丹戰第41師。1955年11月1日,丹戰第41師更名為丹戰第3師,其總部最初駐紮在新邁,這是一處陸軍訓練中心,位於 Tấn Do 路軍事區沿岸。不久,南越的儂族人在平順省的松茂(潼毛)縣重新集結。從1954年12月16日起,越南下令組建儂族師。但直到 1955年2月1日,第6師(即儂族師)才正式成立,馮阿桑為師長,他是該師的第一任指揮官。該師歷經數次更名,先是被命名為第6步兵師(1955年8月1日),然後更名為第6野戰師(1955年9月9日),第41野戰師(1955年11月1日),最後更名為第5 步兵師(1959年1月)。第5師的主要成員是儂族人,直到1965年左右,該師的成員中越南族人越來越多,儂族人也編入了MIKE部隊。

1956年,在美國支持的總統吳廷豔的領導下,法國殖民軍將領因涉嫌親法而遭到清洗,黃亞生上校被迫從越南共和國軍隊(ARV) 退役。

1959年1月,第3野戰師升級為第5步兵師,分配到位於邊和的第三軍指揮部 (第三戰術區),取代剛剛調到該地區的第7師。1963年11月1日,第5師參與了推翻吳廷琰總統的行動。恢復南越軍隊職位後,黃亞生繼續為儂族人民的利益而戰。1966年,他當選為北越上遊同鄉會主席。在此職位上,他是北越各少數民族的宣導者,如泰族、農族、芒族、曼族、苗族等,並支持他們從北越移民到南越(南越)。

1967年,馮阿桑當選為越南共和國參議院議員,並被選為南越參議院少數民族團結委員會主席。任職期間,他主張南越政府採取積極的歧視政策,以造福北越少數民族,這使南越的許多儂族人受益,幫助他們進入大學,增加了他們在南越向上的社會流動性。

越南戰爭期間,中國欽廉儂族士兵以對美國特種部隊的忠誠而聞名。他們經常擔任特種部隊的保鏢,並被視為招募和訓練當地人的綠色貝雷帽的良好安全來源。

經濟

1949年至1950年,水稻種植是儂族自治區最受歡迎的職業。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典河兩省。前安、平遼和河谷地區出產甘蔗和花生。新梅和成平地區種植肉桂樹。]廷立和納福種植茴香。平遼養殖大量蠶。省會芒街以陶瓷聞名,此外還生產火柴和船隻。茶谷島、榮世島和清邁島的漁業非常發達。

儂族自治區進口的商品包括大米、飲料、罐頭、煤油、汽油、生石灰和水泥。儂族自治區出口的商品包括豬、雞、鴨、香料、荔枝、瓷器、紙、茴香、肉桂、竹子等。

地區

農族自治區包含 1 個城市 ( thủ phủ )、8 個區 ( huyện ) 和 1 個島嶼 ( hải đảo ):

芒街市、巴察縣、平遼縣、Cửa Tiên Yên 區(包括 Mũi Chùa 和 Cái Bầu 島的一部分)、旦河郡、

、定立縣(今涼山省)、河谷縣、前安縣、萬化縣、科托島。

縣級行政區劃之下設有堂和鄉。

人口統計

1949年,儂族自治區人口約為120,000 人。該地區的人口包括各種民族,例如中國欽廉儂族(不是傣族)、瑤族、京族和Thổ 族。中國欽廉儂族占總人口的 72%到78% 。

芒街是儂族自治區的首府,當時有 10,000 人口。


獎牌

儂族自治領地頒發的獎章盒蓋。

已知有一枚為 Nùng 自治領地頒發的勳章。該勳章授予為 Nùng 自治領地做出傑出貢獻的 Nùng(Montagnard)部落的軍人和文職人員。法國殖民軍將該勳章分為兩個等級:“Chevalier”(騎士)和“Officier”(軍官)。

該勳章直徑為 34 毫米,由金幣製成,上面刻有一艘中國帆船的圖案,以及船體上刻有兩個繁體中文“忠孝”字樣。 [ 16 ]勳章的外緣刻有法文“TERRITOIRE AUTONOME NUNG”(儂族自治領地)和“VIET-NAM”(越南),這兩個詞被勳章中央圖案兩側相對的一對星星隔開。

勳章飾帶上的玫瑰花結用於區分一級勳章(或“軍官勳章”)和二級勳章(或“騎士勳章”),但截至 2006 年,尚無已知存在的長度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