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廣東之欽廉曾三次被提議改隸廣西省。第一次是在光緒末年,與廣西遷省南寧一併提出,因當時桂林籍官紳的強烈反對和清政府財政拮据而未實現。另外兩次是在民國初年老桂系勢力發展的背景下提出,因廣東各屬紳商、僑寓外地各社會團體的強烈反對以及桂粵矛盾等多種因素仍未實現。通過對此事件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研究民國初期的行政區劃變更時,不僅要考慮傳統的因素,還要考慮基層民意、地方紳商的勢力和近代報紙的輿論影響。
關鍵字 清末民初 欽廉 行政區劃
作者高茂兵,1979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玉林師範學院講師。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大街59號, 郵編:100872。
一、引言
欽廉地區約相當今廣西北海、欽州和防城港(除上思縣外)三市及所轄區域。明清兩代,該區域屬廣東省廉州府。中法戰爭前後,廣東廉州府與廣西南寧府、太平府、鎮安府成為重要的邊防地區,雖然分屬兩省,但統于兩廣總督之下,調兵佈防尚屬可行。光緒末年,兩廣總督廣西人岑春煊首倡將廣西省會由桂林遷于南寧,同時建議將廣東之欽廉改隸廣西,但因在京桂林籍官員的強烈反對和清政府財政拮据,此提議被否決了。民國初年,隨著桂系勢力的不斷壯大以及南寧成為廣西省會,桂系又於民國五年和民國九年兩次提出將欽廉改隸廣西。清末民初,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廣西人反復提出將欽廉改隸廣西?其結果又如何?時至今日,此問題並未引起學界的重視,僅有沈奕巨的一篇論文提到了清末民初欽廉改隸廣西的情況,但並未對其進行深入探究。[①]本文將系統論述清末民初兩廣關於欽廉改隸的爭論,詳細探析在改隸過程中各方的觀點及導致最終結果的原因。
二、1920年前欽廉政區沿革
筆者將依據正史地理志和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等文獻資料對1920年前欽廉地區的行政隸屬進行簡要考述。
先秦時期,該地區尚未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秦統一六國後,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南下統一嶺南,並設置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欽廉地區隸屬當時的象郡。[②]漢高祖三年(前204),南海郡郡尉趙佗割據嶺南,建立了南越國。元鼎五年(前112)秋,漢武帝派兵征討南越。六年,平定南越後,西漢王朝將秦三郡析置成南海、蒼梧、合浦、郁林、象郡等五郡。[③]合浦郡領縣有:徐聞、高涼、合浦、臨允、朱盧,[④]其中合浦縣約當今欽廉地區。[⑤]東漢,交州刺史部統轄有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七郡,[⑥]合浦郡幅員幾乎未變化。[⑦]三國時期屬吳,黃武七年(228)改合浦郡為珠官郡,孫亮複改為合浦郡。[⑧]晉時,合浦郡屬交州,領有合浦、南平、蕩昌、徐聞、毒質、珠官六縣,[⑨]欽廉地區仍屬合浦郡。南朝宋泰始七年(471)置越州,領百梁、永寧、合浦、臨漳和宋壽等九郡,[⑩]而欽廉地區約隸屬於合浦郡、寧海郡、臨漳郡和宋壽郡。齊建武四年(497)欽廉地區屬交州的宋壽郡和越州的臨漳郡、合浦郡、百梁郡、安昌郡、龍蘇郡、封山郡等。[11]梁中大同元年(546)宋壽郡屬安州,寧海郡屬黃州。此時,欽廉地區分屬越州、安州和黃州。[12]
隋開皇九年(589)平陳後,廢寧海郡、宋壽郡和合浦郡,十八年(598)改安州為欽州,改黃州為玉州,改越州為祿州。大業初改祿州置合浦郡,改欽州置寧越郡,廢玉州。[13]大業八年(612)欽廉地區屬合浦郡和寧越郡。[14]唐武德四年(621)改寧越郡為欽州,五年改合浦郡為越州,置玉山州。貞觀二年(628)省玉山州,八年改越州為廉州。上元二年(675)複置玉山州,並改名為陸州。天寶至乾元年間嘗改欽州、廉州和陸州為郡。[15]貞觀元年(627)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今廣西多處屬嶺南道。鹹通三年(862)嶺南道分為東、西兩道,嶺南西道治所為邕州(今廣西南寧市),廣西大部分地區屬嶺南西道。開元二十九年(741)欽廉地區分屬廉州、欽州和陸州。[16]
五代時,欽廉地區屬南漢的欽州和廉州。[17]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曾一度省廉州,至道三年(997)置廣南西路,咸平元年(998)複置廉州。[18]政和元年(1111)欽廉地區分屬廣南西路的欽州和廉州。[19]
元創行省制,在兩湖、嶺南之西地置湖廣行中書省。至元十七年(1280)改欽州為欽州路,廉州為廉州路。[20]至順元年(1330)欽廉地區分屬湖廣行省下的欽州路和廉州路。[21]明洪武元年(1368)改廉州路為廉州府,屬廣東行中書省;二年改欽州路為欽州府,屬廣東行中書省。七年廉州府降為廉州,欽州府降為欽州,九年欽州降為欽縣,十四年五月分別複置廉州府和欽州,欽州並屬廉州府。[22]至此,廉州府成為統轄欽州的政區,兩者不再是同一層級的政區。萬曆十年(1582)欽廉地區屬廉州府。[23]清光緒十四年(1888)欽州升為直隸州,直隸於廣東省。[24]
辛亥革命後,1911年九月欽州直隸州改為欽縣,裁廉州府,留其附郭縣合浦縣。[25]1914年6月置欽廉道,駐欽縣(今廣西欽州市城區),轄4縣:欽縣、防城縣、合浦縣和靈山縣。[26]至此,“欽廉”合稱才正式作為政區名稱出現。本文所說的欽廉也正是指欽廉道及其所轄四縣。
從歷史來看,秦時,欽廉地區始隸于中央政區,並和今廣西一部分地區同屬於象郡。漢武帝元鼎六年至東晉,欽廉地區一直屬於合浦郡。南朝,嶺南政區紛亂,欽廉地區分屬多個一級政區。隋唐政區調整,鹹通三年以後,欽廉地區和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同屬一高層政區——嶺南西道。兩宋時期,欽廉地區與今廣西大部分地區仍同屬一高層政區——廣南西路。元朝,欽廉地區與今廣西大部分地區仍同屬於一高層政區——湖廣行中書省。明朝建立後,洪武元年改廉州路為廉州府,屬廣東行中書省;二年改欽州路為欽州府,屬廣東行中書省。直至民國九年止,欽廉地區一直屬於廣東省。欽廉與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同一高層政區的歷史時間大約為506年,欽廉屬廣東省的時間大約有552年。從歷史隸屬於同一高層政區的時間來看,欽廉屬廣東時間更久。
三、清末民初欽廉改隸之爭
光緒三十二年(1906)閏四月二十四日,兩廣總督岑春煊和廣西巡撫林紹年上《奏移置省會以資治理》的同時,還有一份密折《密陳南服籌邊大計》。在密折中,他們首先闡述了中法戰爭後法國在越南北方邊境經營現狀:
自甲申攘越以後,眈眈逐逐日以謀我,東窺廣東,西瞰雲南,中叩鎮南關,其越南根據地曰河內者去我鎮南關不三百里,鐵道早達滇、桂之界,近且直入滇省內地矣,升芒街為省矣。邇年經營之政策,據邊道所探尤有可驚,如添建兵房,擴張醫院,預備行軍裝具及增設軍隊,大修海陸要塞,募公債一千五百萬以行之,並由河內築二千餘裡之大鐵道以遙接西貢,又於西貢創建船塢,增拓槍炮廠,是其逼處深入,儼一俄人之侵略東三省,非特過於英、德、日本。且視俄人之經營西北,尚在沙漠萬裡外者,亦危迫過之。[27]
岑氏認為中法戰爭以後,法國在越南的經營是清政府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外患,他建議清政府不僅要密切關注法國在越南的一舉一動,也要切實加強邊防建設,並建議將廣西省會由偏在東北一隅的桂林遷到交通便捷,靠近邊防的南寧。
若以南寧為省會,則當聚全省之力以治邊,改革綢繆,其勢必有順而較易者。且南寧據左江、龍州二水交匯之區,於此建置省城,西資滇、黔之貨,東通粵省之饒,遠可控禦泗、色、鎮安以厚歸順之背,近可兼顧廉、欽、上思以護龍州之腋,並可資輪舶以通潯、柳,溯桂水以接平、梧,水陸四達,若網在綱,形勝利便,較之桂林僻處東北者,利害懸絕,此不能不詳陳者一也。[28]
省會如若遷到南寧,為了鞏固邊防,還需將廣東之廉欽(即欽廉)劃歸廣西管轄。
省城移置南寧,邊局固可一振矣。然不割廣東之廉欽以並於廣西,則邊防之勢猶有未全也……廉欽既介乎海防、廣州灣之間,且為達南寧之捷徑,南寧為龍州、南關之後路,廉欽又為南寧之外翼。一旦有事,敵人既以固保其河內,不能不先爭龍州、南關,即不能不先爭廉欽,以脅龍州後路之南寧,且彼得廉欽即可聯屬廣灣暨越南陸路之交通。若我失之,在東省尚屬西南一隅之震驚,而在桂邊則有傾覆本根不能立足之勢。是故統南方全邊形勢而論,必保龍州、南關乃可以掣敵人根據之河內,必保後路之南寧乃可以保龍州、南關,必保外翼之廉欽乃可以保南寧。廉欽與桂邊危急時,既如唇齒之相依,則平時自宜合一以便佈置。且以地理而論,廉欽雖隸東省,而平時轉運交通均由南寧屬之橫州以通粵東他屬。而粵西左江一帶之海外交通又必須經由廉欽出入,其南寧以西各地及邊防所屬苟不經廉欽出海,則必假道越南以出海防。故粵西必得廉欽,然後形勢全而脈絡貫。今分隸兩省事權各屬,無論有事時必多扞格,即平時如緝匪諸事呼應亦覺不靈,又況對外之事,總以統一為宜……今我對於越南,縱未能合滇、粵三省屬一人以圖抵制,若此唇齒相依之地似不可不合併,以厚其防。惟桂本瘠區,歸併廉欽後驟增海防邊防經費,钜款益難支柱,惟有請將廉欽鹽務厘金亦隨地劃歸桂省辦理,即以鹽務厘金所增之款全數充作海陸籌防經費,庶邊備乃可振興,此不能不詳陳者又一也。[29]
他們認為欽廉劃治廣西的理由如下:一是廣西遷省南寧後,欽廉作為南寧的外翼,唇齒相依;二是欽廉作為交通要道,如與廣東其他地方聯繫需要通過南寧之橫州,廣西西部出海也需要依仗欽州;三是欽廉與廣西形勢為一體,邊防也便於一體,但分屬兩省不便統一行事。同時,欽廉劃歸廣西後,其欽廉鹽務厘金也讓廣西辦理,這樣才能保證有經營欽廉的海陸經費。
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二日,政務處議複:
且南寧與廣東之廉欽相為唇齒,而廉欽實濱臨海洋,如以省城移置南寧,勢不得不割廉欽並於廣西,以期海陸兼籌,事權統一。惟該省于陸防之外複增海防,巨費即以廉欽二屬鹽務厘金所入之款全數抵撥,恐亦難以敷用。臣等公同商酌,竊以為籌邊之道人事為先,內政不修,戰守不備,雖有形勢利便之區,亦不足恃。該署督等所請移置省會之處,既據各臣工紛紛陳請阻止,應請毋庸置議。[30]
廣西遷置省會一事,因在京桂籍官員的強力阻撓和清政府認為遷省勞民傷財、經費負擔過重而未實現,[31]與之相隨的欽廉割治廣西提議自然也未能實現。
辛亥革命爆發後,廣西宣佈獨立,陸榮廷出任廣西都督,再次提出遷移省會的問題。1912年4月,遷省議案提出後,引起了桂林籍少數代表和廣西其他十四府代表之間的爭論。10月17日,廣西臨時議會最終通過了省會遷邕提案,但是以都督府、議會設在南寧,六司暫駐桂林為前提。1913年,六司才逐步遷到南寧。最終,完成遷省工作。[32]
清末,岑春煊關於廣西遷省的設想有兩點:一是將省會從桂林遷到南寧;二是將南寧東南面的廣東屬欽廉劃歸廣西。此時,南寧已成為省會,欽廉劃歸廣西又成了新的議題。
1916年,隨著桂系勢力伸入廣東,岑春煊任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陸榮廷任撫軍。岑春煊一直主張將欽廉改隸廣西,這樣廣西就有了出海港,西南地區的物產也就可以通過欽廉出海。“苟廣西能以全省之力起而代粵人經營其地,使滇黔川桂之物產得通其出海之道,則中國南部之富力必大發展,此實關係今日國計民生之最急者也”。[33]他認為,將欽廉改隸廣西,只有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即欽廉當地人民上**書才可以順利解決。
欽廉鎮守使隆世儲致電肇慶都司令岑春煊、廣西行營陸榮廷,建議將欽廉改隸廣西:
欽廉歸併廣西治,原為廣東,向來鞭長莫及,為廣西開發海口,就近發展商務,又為人民謀生計,為國家鞏固邊防,免使欽廉人民恐蹈安南之續耳。上年世儲巡閱邊境力倡此說,龍督濟光拒納不聽。苟能在龍門設軍港,由北海商埠,建築幹道,北達南寧,西達龍州、雲南,南達東興,實為中國西南邊禦之重要。與其向不經意者,一改而為邕者之門戶。外操香港商務之權利,內修國家之兵備。整頓于無形,長治久安,莫逾於此……懇請岑都司令,商指桂省內地縣分若干(時擬以懷集縣交換)與互換,實行鞏固邊防政策,並懇代電大總統國務院總理,付諸國會審議,以便實行之處。[34]
作為非粵人亦非桂人的隆世儲建議將欽廉劃歸廣西,其理由是無論從地理形勢,商貿發展,還是從交通、國防來說,並非為了粵桂地方利益,而是為了國家政治和區域發展的需要。他的電文也建議通過自下而上“人民之**”的方式,呈請國會審議以便實現劃歸。為了減少粵省紳民的抵制,他提出了用“桂省內地縣分若干(時擬以懷集縣交換)與互換”的改隸方式。
民國六年(1917),欽廉四屬吳則浚等十五名代表認為欽廉僻處遠粵近邕,山川形勢諸多不便,其於國防上、控制上、商務交通上皆應劃歸桂省,[35]並向廣西省當局**。其後,吳則浚等二百餘人就欽廉劃歸廣西上書兩院,認為欽廉離廣東省治有千里之遙,鞭長莫及,且為廣東一甌脫地區。基於山川之形勢、道途之遠近、交通之難易、消息之遲速諸多方面,欽廉皆應該劃歸廣西。[36]但是,因當時兩廣正忙於護國戰爭,加之廣東督軍府和廣東各界的抵制,此次改隸也未能實現。
1916年陸榮廷乘反袁之機出兵廣東驅逐龍濟光勢力,10月,率軍進駐廣州後,廣州實際處於桂系統治之下。1920年10月,桂軍被驅逐出廣東,整整四年,廣東成了桂系的“一統天下”。[37]在桂系控制兩廣政區的情況下,欽廉改隸又被重新提出。
民國九年(1920)三月,欽廉鎮守使陸蘭清、合浦李懷祖、欽州韋炳青等上書**,要求將欽州、廉州、靈山、防城劃隸廣西。
現據調查所得,欽屬人民代表來桂**者,共分為兩處:一由四屬人民代表韋炳青等十數人**將粵省欽廉與桂省懷集、賀縣交換管轄;一由現任欽廉鎮守使陸蘭清(粵人)轉據欽屬人民代表李懷祖等所呈,擬將欽廉四縣改歸廣西。桂省督軍譚浩明、省長李靜城接呈後,即將詳情諮陳軍政府核辦。[38]
4月8日,軍政府政務會議議事日程第一提案即為“廣西譚(浩明)督軍、李(靜誠)省長諮陳,據廣東欽廉縣代表韋炳清等**,請將欽廉兩屬(計共四縣)與桂省懷集交換管轄。又據欽廉鎮守使陸蘭清呈轉據李懷祖等呈,擬將欽廉四屬改歸廣西管轄各等情,請察核辦理案。”[39]軍府政務會議議決此案,多數議員認為事關兩省管轄區域變更,應廣采民意,周納輿論,才能核定。
欽廉改隸廣西經廣東省議會提議後,各方觀點不一:以岑春煊為代表的軍政府方面認為此事關係兩省區域變更,事關重大,不能不慎重處理。“故飭總務廳將兩省人民贊成反對意見匯同編集以便研究,一面並擬分諮兩省大吏採集各方輿情趨向,其未核覆以備則將案暫行擱置”。廣東督軍莫榮新、代省長張錦芳也推諉,“此案系屬省轄變更問題應由軍政府自行解決,故軍民兩署不表示可否”。欽廉籍議員對於此案始終反對,龐淵鑒、鄧政治兩議員“搜集人民反對此案之證據及窒礙難行之理由,列為書表分呈軍府當道”,防城、欽縣、合浦、靈山轄區官民多不願改轄。[40]欽廉兩屬省議員龐淵鑒、欽廉紳商學各界代表潘承鎏及欽廉留省學會勞有琨等從學界、工商界、地方治安、國防計畫、地方進步、財賦、兩廣形勢和公理八個方面上書**反對改隸。[41]
廣東各旅外團體也強力反對改隸。他們以輿論宣傳作為武器,以廣東一體的名義在報紙上進行公開抗議。4月20日,欽廉旅京人士召開會議,通電反對欽廉割歸廣西,誓不承認,並決定召開全體廣東旅京同鄉大會一致反對。[42]5月2日,旅京廣東全體召開大會反對欽廉屬桂,討論對付辦法,“公決全體一致力爭,務達取消目的,一面上書當局,詳陳利害,請順民情,並通電全國議會求援”。[43]上海粵僑商業聯合會也分別致電廣州和北京反對欽州割歸桂省。[44]上海廣肇公所、潮州會館亦分別電致廣州軍政府、督軍、省長和省議會,“聞欽廉改隸廣西,群情憤激,如果屬實,則徒滋紛擾”。[45] 5月21日,欽廉地方紳士組織在府學宮開公民大會,到者五千餘人全體表決否認改隸。[46]
然桂系志在必得。陸榮廷認為廣東省長一席決不能再由桂人充任,以免惹起廣東人之惡感,應讓粵人長粵,而粵人中非楊永泰莫屬,並以割隸欽廉為條件扶持楊永泰為廣東省長。桂系除運動廣東省議員及欽廉各軍官外,還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讓欽廉各大小團體(如自治會、保衛團等)向軍政府**,以便轉令廣東省長執行。
在廣東各界紳商團體的強烈反對和陳炯明率粵軍回攻驅逐桂系的壓力下,加之省長楊永泰也實行聯絡粵籍軍官合謀倒桂。[47] 6月4日下午,廣東省議會開會,議事日程第一項即為“欽廉各界代表潘承鎏等請函駁回欽廉改隸案”,經議員的討論,結果反對改隸並全體起立通過,諮請省長將改隸之議取消。[48]6月24日,廣州軍政府發表歉電,宣佈撤銷欽廉改隸案。[49]1921年後,粵桂戰爭爆發,老桂系勢力瓦解。至此,欽廉改隸廣西的提議也隨著老桂系勢力的衰落而被取消。
據欽廉三次被提議改隸廣西的經過,可以得出一些特點:一是前提一致性。光緒三十二年,岑春煊等提出將欽廉劃歸廣西是以廣西遷省南寧為前提,防務上,欽廉可作為南寧的外翼。民國初年的兩次提議,均是在南寧已經成為廣西的省會後提出,似乎是在延續和實現光緒三十二年岑春煊的提議。二是改隸方式不同。第一次是直接提出劃治欽廉,後兩次為了避免廣東抵制,提出換治即將廣西懷集、賀縣兩屬與廣東欽廉四屬互換。三是地方官紳勢力的抗議,三次改隸都未能實現。第一次因受到桂林籍官紳的抵抗省會未能遷南寧,欽廉也就不可能劃歸廣西。後面兩次,即使在桂系控制兩廣政局的情況下,改隸也終因廣東各屬紳商團體的抗議未能實現。
四、欽廉改隸案中各方原因探析
清末民初,在欽廉改隸廣西的論爭中,無論是宣導者和贊成者,還是抵制者和反對者都有各自原因。
首先,分析宣導和贊成的原因:
第一, 宣導者的一致性。最早提出將欽廉劃歸廣西是在光緒三十二年,由時任兩廣總督岑春煊和廣西巡撫林紹年提出。民國五年岑春煊還倡議通過自下而上的人民**方式來實現欽廉改隸,當時,欽廉鎮守使隆世儲也曾致電肇慶都司令岑春煊、廣西行營陸榮廷,建議將欽廉改隸廣西。民國九年,陸榮廷也曾授意合浦李懷祖、欽州韋炳青等人上書**,要求將欽廉劃隸廣西。陸榮廷是岑春煊一手提拔和栽培的老桂系頭領,二人先後控制兩廣政局,並成為欽廉劃治廣西的主要宣導者和推動者。
第二, 從劃治目的來看。國防上,欽廉劃治廣西是在南寧成為廣西省會的前提下提出的,當南寧成為廣西省會後,因南寧地理位置較桂林臨近邊防,為了加強南寧周邊的安全,鞏固邊防,就需要欽廉作為南寧的外翼;交通上,只有將欽廉劃治廣西,才能使靠近海洋的廣西有了出海港口,同時滇黔川桂之物產也才有了便捷的出海之道;戰略上,桂系要向東發展,需欽廉地區作為前沿緩衝地區和交通要道。
第三, 從地理形勢上來看。欽廉與廣西毗鄰,離廣東省會廣州較遠,實有鞭長莫及之勢。“欽廉與桂省毗連,如同一體,而田糧稅賦,兩省互有交征,風土人情兩省又無分別,其離西離東均皆遼遠,軍事民事實有鞭長莫及之虞”。[50]“庶幾欽廉至邕三日可達,隨時可添軍隊以固岩疆,免為法鄰窺伺”。[51]如果能割占欽廉,廣西不僅有了出海港口,欽廉也就成為桂系東進的前沿和基地。
第四, 反對地方主義,提倡大局觀念。岑春煊就職兩廣都司令時就提倡“勿持此部與彼部之分廣之,勿存在此省與彼省之見,必使百將如一將,兩粵如一家”。[52]韋炳清等在**書中也主張“況際此競爭時代,地理優勝,尤貴請求,人民蓋無扞挌之虞,國家應謀共同之益,投桃報李,民意皆同,畫野分疆,經界益正,地分兩粵,人實一家,既無秦越肥瘠之嫌,應有手足捍衛之術,似不宜養指失肩,因循坐誤,而貽後日無限之隱憂也”。[53]他們主張不分桂粵,同如一家,欽廉隸桂或隸粵,皆為民意。
其次,抵制和反對的原因:
第一,光緒末年,政務處反對的主因是廣西遷省費用頗大,欽廉改隸廣西後也增加了廣西海防和陸防費用。民國初年反對者主要是廣東各團體和欽廉地方紳商,他們主要是為保粵疆完整,“然究其由來,實因粵省輿情,慣有區域蹙縮之慮,……徒言改隸,而恐失版圖”。 [54] “尤異者,聞其交換條件,系以懷集、賀縣兩縣易我四屬,無論二之與四,過於懸殊,且既雲交換必有相當之利益,桂人既利吾欽廉,而必欲攫而取之,曾否計及懷賀,彈丸小邑,究何取利於吾粵,為粵人必不可少之地,而後以之交換耶。天下不平之事,寧有過於此者”。[55]廣東各界努力捍衛區域的完整性,即使用廣西的懷集、賀縣兩屬換廣東欽廉四屬,也是過於懸殊,二之與四為不公平之事,粵人為之憤激。
第二,長期穩定的行政區域增強了該區域內民眾的地方認同感。“廣東欽廉兩屬,設置已久,……欽廉僻在海隅,地瘠而險,有清一代,行政施教遣兵平盜,費財無限,皆取廣東之賦稅,以數百年守望扶持之地奪授他人,理所必無,情所難忍”。[56]“欽廉隸粵,洪武迄今,數百年來未之或改,人情風土習焉而安”。[57]“僉謂欽廉所隸四屬自有省制以來即隸廣東。茲忽變更管治為害滋甚,議決通電反對,誓不承認”。[58]可見,欽廉民眾對廣東的區域認同感更強。所以,在反對欽廉改隸廣西的隊伍中,不僅有欽廉本地紳商和旅外團體,還包括廣東其他地方的各社會團體和旅外團體。
第三,隨著地方自治思潮的發展,地方主義色彩也越來越濃厚。晚清以來的地方自治思潮就是“以本鄉之人辦本鄉之事”。[59]1902年,歐榘甲(署太平洋客)發表了《新廣東》(一名廣東人之廣東)一文:“廣東者廣東人之廣東也,非他人之廣東也。廣東為廣東人之廣東,非他人之廣東,是廣東人者,為廣東之地主矣” 。[60]欽廉各界在反對改隸時也曾提出“顧惟欽廉四邑二百萬人之欽廉,亦全粵三千萬之欽廉也”。[61]所以,陸榮廷主張割欽廉歸併桂省受到粵屬各地的強烈反對。
第四,聲稱兩廣一家,本無畛域,欽廉不應改隸。“夫兩廣一家,欽廉苟辟軍港,未嘗不可為桂省之用,何出此鬩牆政策以自隘其界限,此種不祥之言,又豈當道所樂聞耳”。“兩省財用從來不分畛域,而粵中政府不乏桂人”。 [62]“試問同是一家何必作此不祥之計畫,全國二十二行省苟各謀出海萬難辦到,童孺所知。況以近年事實論,兩粵本無畛域,出海與否,詎為廣西之苦”。[63]反對者也主張兩廣如一家,沒有什麼畛域之別,就更不應該割治欽廉與桂管。
此外,整個國家處於政局動盪,尤其民國九年正是廣州軍政府與北京政府分庭抗爭的時期,缺少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及桂粵之間的矛盾也都是欽廉未能改隸廣西的原因。[64]
五、小結
行政區域的變革必然會影響到區域內的資源配置和民眾心理認同感,所以在變更行政區域時,必然引起區域內民眾的高度關注,他們必然會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爭取區域的最大利益和維護區域的完整性。中國自古以來是單一制的中央集權國家,政區邊界的劃定是集權式而不是分權式的,亦即不是由各政區之間自行決定,[65]而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中央王朝通過行政命令直接劃定,基層民眾只有默許服從。但到了民國時期,單純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來改屬很長時間內相對穩定的行政區劃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得不考慮基層民眾的意願。[66]但對於最底層的民眾來說,欽廉無論是隸粵或隸桂其實並沒有實質性差別,行政改隸變化所帶來的衝擊力對他們的影響遠沒有對地方紳商的影響大。在改隸案中,無論是**改隸的所謂欽廉代表,還是抵制改隸的地方紳商,往往為了各自目的都在假託民意。同時,自下而上的地方**(往往被紳商所操控)和近代報紙的輿論宣傳對政府的行政命令形成了無形的抗拒。因此,在研究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域變更,尤其是涉及到省界變化時不僅要考慮傳統的因素,還要考慮所謂的基層民意、地方紳商的勢力和近代報紙的輿論影響。
本文發表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第46-55頁。 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專案(專案編號:12XNH102)和2012年廣西教育廳立項專案“近現代欽廉地區的行政改屬與區域發展研究”(編號:2012LX334)成果。
On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of Qinlian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Chinaera
Gao Maobing
Abstract: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 the Qinglian district of Guangdong had been proposed to be incorporate to Guangxi province for three times. The idea was first brought up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Guangxu period, with the idea of changing Guangxi’s capital city toNanning. However, this attempt had failed due to the vehement opposition ofGuilinofficials and gentry and the grave financi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power of the old Guangxi warlord, the idea was proposed for the second and third time. But the attempts have not been realized because of the powerful opposition of the local folk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GuangdongandGuangxiProvince. By analyzing this, the thesis argues tha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e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but also the will of Common people, the power of local gentry mercha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newspapers.
Key word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 era,
Qinlian distric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①] 沈奕巨:《清末民初廣西遷省之爭》,《學術月刊》1992年第6期。
[②] 據後曉榮考證,象郡可考的縣有兩個:郡治臨塵,故址地望在今廣西崇左縣;象林,故地望在今越南中南部。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頁。
[③]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頁。
[④]《漢書》卷28下《地理志》。
[⑤]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35—36頁。
[⑥]《後漢書》卷23《郡國志》。
[⑦]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第63—64頁。
[⑧]《宋書》卷38《州郡志》。
[⑨]《晉書》卷15《地理志》。
[⑩]《宋書》卷38《州郡志》。
[11]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第31—32頁。
[12]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第42—43頁。
[13]《隋書》卷31《地理志》。
[14]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第24—25頁。
[15]《舊唐書》卷41《地理志》。
[16]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第69—70頁。
[17]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第92頁。
[18]《宋史》卷90《地理志》。
[19]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6冊),第34—35頁。
[20]《元史》卷63《地理志》。
[21]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第32—33頁。
[22]《明史》卷45《地理志》。
[23]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第72—73頁。
[24]《清史稿》卷72《地理志》。
[25] 內務部職方司第一科編制:《各省區域沿革一覽表》,上海商務印書館1913年印行,第107頁。
[26]《政府公報》1914年6月3日,第745號。
[27] 朱批: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二十四日兩廣總督岑春煊,廣西巡撫林紹年《奏為密陳南服籌邊大計》,檔號:03-5618-034,國家清史工程數位資源總庫(http://124.207.8.21/qinghistory/)。
[28]朱批: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二十四日兩廣總督岑春煊,廣西巡撫林紹年《奏為密陳南服籌邊大計》,檔號:03-5618-034,國家清史工程數位資源總庫(http://124.207.8.21/qinghistory/)。
[29]朱批: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二十四日兩廣總督岑春煊,廣西巡撫林紹年《奏為密陳南服籌邊大計》,檔號:03-5618-034,國家清史工程數位資源總庫(http://124.207.8.21/qinghistory/)。
[30] 錄副: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二日政務處大臣奕劻等《奏為議複岑春煊等廣西移置省會以資治理一折事》,檔號:03-7437-009,國家清史工程數位資源總庫(http://124.207.8.21/qinghistory/)。
[31] 呈文:光緒三十二年內閣侍讀陸嘉晉等《奏為廣西省會遷至南寧遺害全域據呈代奏事》,檔號:03-5474-025;錄副: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初十日工部侍郎唐景崇《奏為密陳廣西遷省勞民費財管見事》,檔好:03-5618-044;錄副:光緒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浙江道監察禦史石長信《奏為敬陳廣西不必遷省管見事》,檔號:03-5618-043,國家清史工程數位資源總庫(http://124.207.8.21/qinghistory/)。
[32] 關於1912年的遷省之爭參看:沈奕巨:《清末民初廣西遷省之爭》,《學術月刊》1992年第6期;鐘文典:《1912年廣西的“遷省之爭”》,《近代廣西社會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陸炬烈:《陸榮廷建省會于南寧試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莫士祖:《廣西省會遷移經過》,《老桂系紀實》,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岑西林對於欽廉歸併廣西之意見》,《申報》1916年6月16日,第2張第6—7版。
[34] 莫炳奎纂:《邕寧縣誌》卷35《兵事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470—1471頁。
[35]《欽廉人賣省之措辭》,《民國日報》,1920年4月30日,第2張第6版;又見《欽廉又**該省》,天津《大公報》1920年5月4日,第2張。
[36]《廉欽四屬**劃歸廣西》,《地學雜誌》,1917年第8、9期。
[37] 鐘文典主編:《廣西通史》(第2卷),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42頁。
[38]《欽廉改治之桂訊》,《申報》1920年5月4日,第2張第6—7版。
[39]《揭破桂系吞粵之陰謀》,《民國日報》1920年4月17日,第2張第6版。
[40]《欽廉改轄案近訊》,《益世報》1920年4月26日,第2張第6版。
[41]《欽廉人反對改轄電》,《民國日報》1920年5月11日,第2張第7版。
[42]《欽廉割歸廣西之反動》,《晨報》1920年4月25日,第3版。
[43]《專電》,《申報》1920年5月3日,第1張第3版。
[44]《粵僑商業聯合會電爭欽廉》,《申報》1920年5月4日,第3張第10版。
[45]《旅滬粵人反對欽廉改桂電》,《申報》1920年5月13日,第3張第10版。
[46]《欽廉改隸案之風波》,《益世報》1920年6月17日,第2張第6版。
[47]《楊永泰亦聯粵倒桂耶》,《民國日報》1920年6月17日,第2張第6版。
[48]《粵省會否決欽廉改隸》,《民國日報》1920年6月13日,第2張第6版。
[49] 黃知元纂:《防城縣誌稿》第11章,1945年版,第132頁。
[50]《欽廉**改治之原文》,《申報》1920年5月12日,第3張第10版。
[51]《欽廉又**改省》,天津《大公報》1920年5月4日,第2張。
[52] 岑西林就職宣言》,《民國日報》1916年5月10日,第2張第7版。
[53]《欽廉人賣省之措辭》,《民國日報》1920年4月30日,第2張第6版。
[54]《欽廉又**該省》,天津《大公報》1920年5月4日,第2張。
[55]《欽廉人反對改轄電》,《民國日報》1920年5月11日,第2張第7版。
[56]《反對桂並欽廉之京電》,《申報》1920年5月14日,第3張第10版。
[57]《欽廉人反對改轄電》,《民國日報》1920年5月11日,第2張第7版。
[58]《欽廉割歸廣西之反動》,《晨報》1920年4月25日,第3版。
[59]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727頁。
[60]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上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0年版,第269—311頁。
[61]《欽廉人反對改轄電》,《民國日報》1920年5月11日,第2張第7版。
[62]《欽廉人反對改轄電》,《民國日報》1920年5月11日,第2張第7版。
[63]《反對欽廉改隸之繼起》,《民國日報》1920年5月14日,第3張第10版。
[64] 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3月,政務院批准欽廉地區劃屬廣西省代管。1955年5月,又劃歸廣東省。1965年6月,國務院批准欽廉地區劃屬廣西壯族自治區。關於新中國欽廉地區行政改隸情況筆者將另撰文介紹。
[65] 周振鶴:《建構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設想》,《歷史地理》第15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頁。
[66] 關於民國時期行政區劃變更類似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建平:《政治地理視角下的省界變遷——以民國時期安徽省為例》,上海世界出版集團2009年版。本文受其啟發頗多,但與之不同的是:一是本文時間段為清末民初,尤其是民初缺少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所以民初欽廉改隸來自中央政府的影響較小,而地方勢力影響很大;二是欽廉作為一個較大政區變動不僅僅是一縣區域的調整,所以用換治的方式來實現改隸;三是三次改隸都未能實現。